心率訓練是一種基於即時監測心臟搏動頻率(次/分鐘,bpm)來調控運動強度的科學訓練方法。它通過將心率劃分爲不同區間,對應特定的生理反應和訓練目標(如燃脂、耐力提升或速度訓練),幫助運動者更精準地實現個性化訓練效果。

Heart Rate Level

一、心率訓練的基本原理

  1. 心率訓練以最大心率百分比(%MHR)或儲備心率(HRR,即最大心率與靜息心率之差)爲基準,劃分不同強度區間。每個區間對應特定的能量代謝方式和訓練效益。

    • 最大心率(MHR):心臟極限工作頻率,計算公式爲"208 - 0.7 × 年齡"(比傳統公式 "220 - 年齡" 更準確)。
    • 靜息心率(RHR):晨起未活動時的心率,健康成人通常爲60–100 bpm,長期訓練者可低至40 bpm。
  2. 訓練時的心率與攝氧量、乳酸堆積程度高度相關。例如:

    • 低強度區(60–70% MHR):主要依賴脂肪供能,增強心肺耐力;
    • 高強度區(>80% MHR):激活無氧系統,提升速度和爆發力。

二、6個心率區間及其應用

以下是飛貓心率系統的6個心率區間劃分及對應訓練目標:

區間 強度範圍(%MHR) 主要訓練目的 典型訓練形式
恢復區Zone0 <50% 促進恢復、減輕疲勞 看書、聽音樂、散步
熱身區Zone1 50–60% 運動準備,提高身體溫度 放鬆跑、快走
有氧燃脂區Zone2 60–70% 提升心肺耐力、高效燃脂 長距離慢跑(LSD)
有氧動力區Zone3 70–80% 增強乳酸閾值、提高耐力 節奏跑、馬拉松配速訓練
無氧區Zone4 80–90% 提升最大攝氧量(VO₂max)、速度 間歇訓練(如800米重複)
極限區Zone5 90–100% 發展爆發力、無氧能力 衝刺、短距離高強度訓練

注:馬拉松跑者約70%訓練量集中在1–2區,短跑運動員則側重4–5區。

三、心率監測器

  • 必備設備:心率監測器(如胸帶、心率帶/心率表),需確保佩戴穩固以避免數據偏差。
  • 測試方法:
    1. 最大心率實測:充分熱身後,以最快速度跑3分鐘,記錄峯值心率(需醫生許可);
    2. 靜息心率:晨起臥牀測量,連續3天取平均值。

四、心率訓練的優勢與適用場景

  1. 個性化適配。考慮年齡、體能、環境(如高溫/高海拔)等因素,避免“一刀切”的配速訓練。
  2. 防止過度訓練。通過晨脈監測(若持續高於基準5–10 bpm需休息)和區間警報,降低受傷風險。
  3. 量化進步。長期跟蹤可發現,相同配速下心率降低,表明心肺功能提升。
  4. 比賽策略優化。例如:全馬初級跑者建議心率控制在150–160 bpm,高級跑者可達170–180 bpm。

五、心率訓練的注意事項

  1. 影響因素:脫水、壓力、睡眠不足或咖啡因可能導致心率異常升高,需綜合判斷。

  2. 適用人羣:

    • 新手:建議先建立4–8周基礎耐力,再引入心率訓練;
    • 慢性病患者:需在醫生指導下制定方案。
  3. 侷限性:高強度間歇訓練(HIIT)中,心率滯後性可能影響即時調控,需結合主觀感受(如博格量表)。

總結

心率訓練通過精準控制生理負荷,最大化訓練效益並降低風險,尤其適合耐力運動(如跑步、騎行)。初試者可從有氧燃脂區(60–70% MHR) 起步,逐步擴展至其他區間。

飛貓心率系統適合團隊訓練的心率監控,尤其適合健身場館、校園和軍事體能訓練等場景。飛貓心率系統是教練上私教和團課的好幫手。

有意向購買我們的產品?